市场经济下的互联网行业,没有垄断。这里指的是没有长期垄断的可能,不是说不可能出现一时垄断的行为。
“11日重感冒,必须在家休息”“11日会晕倒”“领导,11日我必须得看着我媳妇儿,要不我就不活了”……双11的段子照例开始刷屏了。另一边,天猫和京东为首、苏宁国美聚美海淘,双11的各种广告充斥着小区、写字楼、公交站牌和电视机。身处其中,你根本无法忘记这一天的到来。
另一种不让人忘记的,是惯例的行业“对战”,业内新闻看多了,减价大促新闻看不到多少,首先引入眼帘的全是每家公司的负面,说这边逼商家二选一啦,说这边老板娘怀孕还卖货啦,其实,在这个时候,有负面真不是坏事儿,说明竞争对手重视你,行业还记得你。
从商品到口水,电子商务从出现开始,就不缺一个关键词,价格战。要往远了说,淘宝刚成立的时候,针对易趣宣布开店全免费,以至于慢慢替代易趣成长出今天的阿里,这基本上就算一个经典的价格战案例。所谓价格战,也就是不要钱要吆喝,要市场。
也就是说,价格战便宜了谁,这个问题很简单,当然是消费者,以北京打出租车免起步价为例,阿里腾讯着实让大家的外出舒坦了几天。
另一个便宜了的,是工具。比如,滴滴和快的的决战,捧红了微信支付,美团和点评的战斗,为支付宝壮大了渠道,移动支付还受益于各种O2O的厮杀。所谓淘金热火的全是卖矿泉水和牛仔裤的,很有道理。
可是,到底谁亏了呢?试着说说看。
首先吃了亏的,是传统的工具,包括渠道。
京东从3C起家亏损了多年,一分钱没赚结果上了市,结果垮掉的是整个中关村。“双十一”“618”什么的打来打去,看着看着,关了好几个百货商场。苏宁国美纷纷转型,都是受其冲击。
另一类工具是金融机构,如传统银行,没有央妈的呵护,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起势会更猛烈,余额宝并不是短期产品。最金融机构最大的冲击,是银联,pos机的需求直线下降。自己开的小店直接微信支付,没必要给一遍手续费。
其次,亏的是一批跟不上市场的生产者。
价格战用BAT和VC们的钱,大大加快了新经济的触及频率,双十一买洗发水恨不得三折四折,买上三年屯着的都不罕见。商品的生产者和市场的轮转频率加快了,那么物品生产的改进速度,就必须得跟上,不具备快速迭代能力的就会被淘汰。
以手机为例,当年"中华酷联"凭借强势的运营商渠道占据市场,可是真正决定市场的,还是消费者,最后的份额,只会按照企业是否讨好消费者来分级。
其实还亏了一堆的专家和监管机构。
从专车法案开始,交通部就被连连批评,银联的各种反扑也被认为是央行妈妈的关怀。如果说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不确定性的弥补,那么各种谈及合并就说反垄断的声音,就只能说是不懂市场了。
市场经济下的互联网行业,没有垄断。这里指的是没有长期垄断的可能,不是说不可能出现一时垄断的行为。价格战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缩影,价格不只是钱,而是便利、快捷、无差异的信息,没有企业能在这种坏境下通过市场地位进行垄断,好的新生物品总能出头。你要是不成功,只是因为不够好。
行业口水少看看,多瞧瞧行业背后的事儿,也许比抢到半价的优衣库更有意思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