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MIT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世界第11大GDP?

全世界大概有25800家以MIT技术为主的公司。如果把这些公司总的销售加起来的话,差不多相当于2009年世界第11大GDP。

作者| 黄亚生

©本文由未来创客(futuretrek)原创出品,转载请注明出处

从创新创业到文化追寻,从技术推动到哲学思辨。著名经济学家,MIT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,国际管理教授黄亚生告诉你MIT的创新宗旨,以及150年来形成的良好的创新环境。“未来创客·5月沙龙”的活动,你可能没有亲身感受这场最火爆的线下沙龙,那么今天奉上的现场视频一定不能错过哟!

创新的来源有各个方面,有个人创新、企业创新、政府创新……对于大学创新来说,能够共同实现“创新”与“创业”,这本身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今天以麻省理工学院(MIT)为例来讨论这个话题,一方面是因为MIT在这点上做的相当成功,二是因为我自己对MIT比较熟悉。

MIT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成果非常杰出,曾产生8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。他们没有把知识束之高阁,而是用来发展经济。麻省理工的校长不会说“我们只做科研,不管实际”,他们非常深入地考虑这些科研能不能为社会,为经济作出实际的贡献。

有一个统计数字表明,全世界大概有25800家以MIT技术为主的公司。如果把这些公司总的销售加起来的话,差不多相当于2009年世界第11大GDP,就这么一所大学,能创造出这么大的经济价值。

后来斯坦福看到这个研究以后,就说我们也看看斯坦福对社会和经济作出的贡献,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,所有的斯坦福校友用同样的方法论,它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于世界第10大GDP,比我们麻省理工略胜一筹。两所大学大概都是2万人左右的规模,就能创出这么大的经济价值,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数据的话,会以为大学老师天天在这儿做科研、教书,对经济没有贡献,实际上他们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。

MIT创新、创业的最高宗旨

1.在MIT发明和发现是绝对优先的准则,创业是衍生的

基础科研、发明和发现对于MIT学校来讲是绝对优先的准则,创业是衍生的东西。这两者的关系一定要有一个主次的关系,基础科研在前,创业是在后面。为什么要去创业?当然就是我刚才说的,要为社会,要为经济作出贡献。

2.创新是根本,创业是创新的补充

创业本身是要支持创新的,所以这两个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认识清楚。如果不认识清楚的话,作为一个大学,过渡地去追求创业的话,就会影响它的创新。我自己在大学教书,对我自己的能力是清楚的,对缺点也非常清楚。我这个人管企业,那个企业肯定是一个灾难,虽然我在商学院天天教的是企业管理,但我自己去管绝对不行。

让一个做科研的教授去做企业管理,让他去找投资人,让他去找市场,可是他的强项不在这个方面,如果让科研的教授花很多时间去做他不称职的事情,不光对于大学未来创新能力会有不好的影响,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浪费,所以一个大学的设计非常重要。

但另外一方面,我们也不希望成为像前苏联或中国古代那样,只创新没创业。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,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、非常奥妙的关系。

3.创新和创业是有可能不兼容的

创新和创业呢,它有可能是不兼容的,它们之间有可能是有矛盾的。创新就是基础科研,它追求的知识是共享,追求的是学术自由,信息公开和披露。你要写一篇文章,你肯定希望很多人都能读到你这个文章,你也不会说是还收钱什么的,你非常希望你的文章被大量地引用,非常希望你这个文章能够说服别人,说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。所以整个科研的精神是要公开,要披露的。

但你要搞创业就不一样,创业是追求利润的,它是要追求保密的,它是要排他的。很多人可能都有创业的经验,马上一创业就开始来这些东西了,什么NDA,不可披露的协议,既使是美国2000年出的创业大潮,有一个笑话,有一个信教的人跑到天主教堂去,他跟他的牧师说,我向你忏悔吧,牧师说你要忏悔什么?他说你先跟我签一个NDA才可以。

Non—Compete Clause(竞业禁止条款)规定,在一段时间里你不能跑到直接竞争对手那里去工作。但硅谷并不实行这条规则,因此它在创业方面比麻省做得好,人员流动更自由。为什么麻省有这个规定?历史上麻省理工学院跟美国国防部的关系非常非常紧密,像雷达等发明都是美国国防部在二战期间,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做的一些科研成果,所以有很多这方面的限制。

4.MIT是科学家共和而不是政府共和

学术自由,数据共享是MIT治学的原则。在学校内部,像校长、系主任、院长这些角色,他们对教授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,唯一的权力就是给教授发工资。大家可能知道,美国大概有两个职业有终身教职,一个是教授,一个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。为什么教授有终身教职?它的设置就是要保护你言论自由,这样教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

5.MIT是自下而上的机制,而不是校长,系主任主导的机制

MIT是自下而上的机制,只要你教授有想法,就可以自己去做很多的事情,你就可以推动很多大的项目,它是建立在这么一个体制的基础下的,所以很难有一个校长组建一个什么队伍,院长组建一个队伍,因为那边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体系。

6.从问题来回问题中去

整个MIT在治学精神是从问题来,回问题中去。大家可能比较熟悉MIT的是它的科研方面,钱学森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学位的。但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MIT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,比如说它的经济系,你要是看现在美国和全世界中央银行的行长,很多都是MIT训练出来的宏观经济学家,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,美联储前主席,以色列中央银行的行长、英国中央银行的行长,清一色都是MIT经济系出来的。这里头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?MIT这个学校非常重视实际的社会问题,实际的经济问题。

因此创新和创业,它们可能之间是有矛盾的,而且不是特别容易解决。这种情况下MIT如何又能够创新又能够创业,是很不容易的。

150年形成的最佳实践:创新与创业机制

1.创新是MIT的精髓创业是创新的衍生

MIT教学科研方法领先,对近代科学“革命”的贡献被业界所推崇,是21世纪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之一。MIT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植性的文化。另外,在MIT,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。许多创意在学校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了真正的产品,并成功实现了创业。因此,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发展的基础,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。

2.纯正的求知和探索精神

哈佛的校规是追求真理,而MIT是要知行合一,大脑要跟手连在一起,我们要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,倡导的是这样一种学风。有些人问我,像麻省理工怎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科研的人才?另外又能够使他们作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创业。是不是制度的管理?是不是机构什么的?这个是有关系的。

但是我深入思考后发现,最主要是纯正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吸引着最优秀的师生。基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科技的探索精神是MIT吸引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的核心因素,这是MIT不容易被其他高校所模仿的根本原因。在纯正求知和探索精神驱动下,很少有人为了利益而学术造假。防止利益冲突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靠官僚审批和监管,而是靠纯正求知和探索的科学家精神。

举个例子,比如MIT的1/5天规定:一个星期的工作日被定义为五天,你有一天可以做跟你教书和研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。每一个学年的年底,我们需要在网上填一项数据,这一学年有多少天是用在你的科研上。这个数据完全可以撒谎,它没有任何能力去查你。但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自律?为什么不会去滥用这种权力?原因非常简单,与学术无关的事肯定会影响到你的科研。

3.单纯的创业精神:

分享创新,增进社会财富

在1978年以前,大家可能也都知道美国基础科研的经费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出的,因为你拿了政府的钱,做的研究结果产权是归政府所有。然而经1978年的《拜杜法案》改革后,既使是政府出钱,所有产权也归学校。

此后美国的各大学、医院、国家实验室及其它非营利机构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温床,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们立刻带着发明成果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。自1980年以来,来自美国大学申请的专利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。美国密西根大学校长Mary Sue Coleman博士指出,“很多人常常混淆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技术商业化、培育新公司、促进达成更多的专利和许可协议。金钱,技术转让必须围绕着我们的核心使命:分享观点、分享创新,从而增进社会财富。”

知识产权的分配

这里头有两层问题,一个是知识产权在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分配,以前是100%归政府,现在是100%归大学。另一层分配是大学与教授之间分配,各个大学对这方面的规定是不一样的。MIT在这方面的安排有三种情况。

1.知识产权归MIT而非教授所有

如果是第三者提供的资金,比如政府提供的资金,那么这个科研成果的产权归MIT而不归教授;如果利用大量MIT资源,或因本职工作而产生的知识,产权是归MIT的。

《拜杜法案》之后政府出资的产权是归学校的。如果是一家公司出资呢?结果是产权仍然归MIT。有人觉得不可思议,为什么公司资助和赞助的研究产权在MIT而不在出资方?一家公司为什么要来做这种选择?关于这点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。

首先,MIT有绝对控制权利,MIT不希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不希望自己的学校变成一个公司的研发部门,或者一个研发部门的延伸。

第二,要保证学术的自由和独立。就选题方面,如果你认同我们这些题目,出钱就是了。公司出钱是因为你认同我们这些题目,而不是希望获得这些产权。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下,为什么每天有这么多的公司来投入这件事情?

这就是第三个原因,保证MIT处于最前沿的研究。这些出资公司的发展是取决于整个知识领域的提升,这种企业非常愿意跟MIT做合作研究。这样也就保证了,你的这个题目肯定是最前沿的题目,而不是一种重复性的研究,不是一种模仿、复制性的研究。

2.教授个人拥有知识产权

首先不是因为第三者出资产生的这个知识和产品,没有利用大量MIT的资源和资金,同时不是因为本职工作而产生的知识。

3.MIT和教授会共享知识产权

不是因资助资金产生的知识、产品,但利用“大量的”MIT的资源和资金来进行生产;有商业价值,必须是MIT的TLO来进行技术转让。

为什么这么考虑?这就是回到我最刚开始的那个话题,就是一个最合理的社会分工,它是这么想的。你是一个教授,做科研是你的本职,这是你的长项,像技术转让这都不是你的长项。我在这方面不希望你花很多的时间,这样你就把很多的时间花在实验室里。像这些后续的工作,下游的工作全部给你承包下来。

MIT创业的目的是为了你创新,为了让你省时间。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润,它的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是非常全面,非常合理的。

创新与学术自由

我还回到刚才的一个话题,叫做学术自由的话题。世界上有两种科技研究体系,一个叫科学共和,它追求的是学术自由、学院自治、开放体系、数据共享、合作研究和同行评审制度。

另外一种体制叫政府共和。政府任命大学高级管理团队,在运营管理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我非常欣赏MIT的一点是,它崇尚的不是“权威的思想”,而是“思想的权威”。美国现在很有名的一个公司叫iRobot,它这个公司怎么产生的?1988年1月,MIT的学生发明一种游戏,叫 “辨认罗德”(Recognize Rod)。学生们把MIT人工智能专业里一个名叫罗德的教授的头像印在纸板上,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向罗德教授“发射”。游戏规则是,不管罗德教授的头像放到哪里,机器人都应该在1分钟内辨认出此头像是不是罗德,如果是,那就可以对准罗德教授的鼻子打水枪。

开始参加者寥寥无几,罗德教授知晓此事后决定“牺牲”自己,发出通知:“每天下午4点到5点,我将会取代我的头像出现在技术广场,你们可以用机器人控制水枪对准我”。

参加“辨认罗德”游戏的优胜者科林和海伦,在MIT校园内创立了iRobot 公司(艾罗伯特)。这一机器人在阿富汗、伊拉克等危险地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。iRobot 也成为全世界技术含量最高的机器人公司。

除此之外,良好的科技创新基因,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以及创业中心、产业联盟等创新机制也是多年来MIT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。关于MIT创新对中国创新之路的启示与借鉴,希望接下来与各位嘉宾一同探讨。

热门文章HOT NEWS